对此,奥托的回应是:没有中立的科学家。
5年后,他被调到吉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研究所,担任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负责建成当时冶金部第二个同位素实验室,开展钾-氩年龄测定和氧、硫同位素分析,而这在当时的国内是比较领先的。把科普搞上去,民族素质才能提高,社会才能发展。
不断向外喷发的气体和岩浆,映红了天,点燃了海,岩浆顺着山体向下流,越流越广,目光所及,一片火的海洋。他们村西头有位曹爷爷,一看见他就喊孩子过来,让爷爷稀罕稀罕。每天早晨,他只能得到一碗玉米面糊糊、几根咸菜条。他慢慢认识到,另一位母亲——祖国,同自己曾困于生计的母亲一样,也处在困窘之中。《地狱之门》照片里拍的艾里塔拉火山,是他考察过的第6座现场喷发的火山。
之后,他从西安坐车赶回北京,再从北京转车回到东北老家。大家在山脚下找了一处安全位置,支起帐篷睡了一宿,次日一早便开始爬山。类似的,宇宙中的天体也会发出一些特有信号,人们可以通过这些闪烁了解它们内部发生的变化。
在这期间,因为压力大,他常常焦虑得睡不着觉。田鹏夫说,感觉脑子里一团糨糊。坐着过山车改稿 审稿的过程,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基于这次观测数据,2022年暑期论文终于投出去了。
随着和审稿人、主编之间来回交涉,我们最后把所有物理模型和故事全部去掉,将它变成一篇单纯阐述科学现象发现的论文。作品中,射电望远镜观测到了肉眼看起来平静,却进行着强能量活动的星空。
由于观测和数据分析方法都是全新的,很多工作都需要自行创造研究条件。王伟介绍,此次黑洞闪烁的发现,对于揭示致密天体相对论性射电喷流的起源与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将打开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此前,王伟团队主要使用慧眼卫星探索黑洞。2019年有了初步想法,并申请到FAST观测时间的王伟,开始推进这一课题。
在这篇论文之前的版本中,该团队构建了一个物理模型,试图就这一发现讲一个合理的科学故事。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336-6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经过近4年的努力,武汉大学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合作,观测到了黑洞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通过观测微弱的喷流信号,科学家们就可以揭开黑洞神秘面纱的一角。
随着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建成投入使用并产出很多天文新发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王伟心中萌生能不能利用FAST观测黑洞? FAST主要观测目标是脉冲星等天体,在科学目标设计上并没有观测黑洞这一项。自2020年初起,来自黑洞的微弱射电信号就开始源源不断地被FAST接收并存储下来。
看到这一不寻常现象,故事中的主角为之兴奋、诧异、震惊。另一名同学3年发了5篇,差不多半年1篇,而他聚焦的黑洞闪烁因为太过虚幻,直到临近毕业,连一篇论文都没有。
但到了二审时,多位审稿人却持截然不同的态度,致使论文迟迟没有被接收。黑洞的射电脉冲信号十分微弱,人们依然不清楚它的物理本质。其中一名同学3年发了3篇,平均一年1篇。武汉大学天文学系教授王伟告诉《中国科学报》,研究团队观测到的射电振荡信号就好像黑洞在闪烁。就是那种苦尽甘来的快乐。此前,背景干扰就曾盖过了黑洞信号,王伟只好向FAST申请补偿观测。
这说明,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论文因此很快被接收。王伟说,我们做的是有史以来最高精度的黑洞射电观测。
这一发现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脉冲星也因其在天文研究中的重要性,被人们称为宇宙的灯塔。很幸运,那次补测刚好看到了这个信号。
田鹏夫回忆,论文一审意见比较积极,这让他很高兴,觉得修改之后就可以发表。那么,没有光,要通过什么来观测? 相关的研究有很多,但我们想做的是探索黑洞特殊的射电信号。
经过多次观测,该团队在2021年1月和2022年6月两次发现黑洞存在暂现的亚秒级射电准周期振荡现象。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天文学家就开始探索天体的闪烁了。在这期间,为了不让学生承受更大压力,王伟没让田鹏夫参与审稿的过程,而是将难题留给了自己。
作者:李思辉 谢午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8/14 7:44:20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审稿过程像坐过山车,武大团队黑洞研究终发Nature 本报记者 李思辉 通讯员 谢午阳 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到了办公室,我能听到王老师在说话,至于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我根本反应不过来。
尽管脉冲星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大大的质量,其引力仍无法和黑洞相提并论。这种奇特的现象是第一次在黑洞系统中被看到。
半年多没发过朋友圈的他连发了两条动态。田鹏夫说,这与我起初对研究内容完全不熟悉有关
他强调,地面站接收卫星数据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每天每个时段都有卫星过境,一旦错过就可能导致珍贵的卫星观测数据丢失。为喀什地区资源调查与灾害监测提供遥感信息支持,进行农作物遥感监测及产量评估、地震灾情遥感监测等。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2023年,喀什站年任务量预计将超过6万轨。
王建平指出,经过15年的建设发展,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喀什站卫星数据接收能力持续提升,已从最初的2套接收系统,逐步发展为当前的7套接收系统,另外,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二期)新建的5套接收系统目前也正在进行安装部署,预计2023年底建成,届时将有12套接收系统在喀什站运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从密云站一个接收站扩展为由密云、喀什、三亚、丽江和漠河共同构建形成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对于更好支持国家空间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具有重大意义。
他说,该站于2003年规划设计论证,2006年开工建设,2007年底第一套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2008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作者: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8/13 18:05:3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喀什站具备多卫星、全天候、全天时接收测控能力 中新社新疆喀什8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空天院喀什站)站长王建平透露,该站目前正在承担中国所有陆地观测和空间科学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以及数十颗卫星的测控任务,具备全天候、全天时、不同码速率的多卫星接收和测控能力,在轨卫星任务数量超过100颗,卫星数据接收和测控系统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王建平表示,除了业务运行,喀什站还紧密围绕喀什和新疆的资源优势以及特殊生态环境开展综合研究,服务西部发展,为地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贡献力量,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包括:为喀什地区提供空间信息数据支撑,开展基于遥感监测的喀什地区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地图数据加工。